会议介绍
近年来,我国高层与超高层建筑、大跨桥梁、城市地下空间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突破,高性能材料与复杂结构体系的应用规模和难度迈向新高度。同时,地震、台风等极端灾害频发,对基础设施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如何通过智能化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保障工程结构全生命周期安全,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一步发展,正深度重塑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范式。新一代智能传感器、数字孪生平台与自主决策算法的发展,为结构智能化抗振控制、损伤识别以及全生命周期运维管理优化提供了革命性工具。与此同时,土木工程与机械、航空、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持续深化,催生了新型减振装置、新型健康监测系统、自修复材料、低碳抗灾技术等创新成果,为结构安全、智能与韧性提升开辟了广阔前景。
经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专业委员会研究,决定于2025年10月31日-11月2日在武汉市举办第十一届全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延续往届会议的传统和风格,邀请国内本领域著名专家和学者参会,内容形式包括主题报告、邀请报告、专题研讨等。会议将为人工智能赋能的土木工程结构控制与监测提供最新的成果交流与合作平台,探讨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助力我国结构抗振控制与健康监测技术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
【投稿】请点击下方具体【分会场】
- 分会会场
- 专题1:超声感测技术及其应用专题2:陆上和海上风电结构检测与监测专题3: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专题4:大模型驱动的结构智能监测与可靠性评估专题5:超高层结构健康监测与数字孪生专题6: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智能监测、控制与运维专题7:混合试验技术新进展专题8:结构减振装置智能建模与优化设计
- 专题9:桥梁服役性态车载智能感知理论与技术进展专题10:车桥耦合振动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专题11:轻量化结构安全监测方法专题12:斜拉桥超长索减振控制新方法与新技术专题13:人致结构振动分析理论与减振策略专题14:不确定性环境下海上风电结构监测与振动控制专题15:结构超声无损检测与健康诊断专题16:基于物理信息机器学习的结构监测与动力学
- 专题17:结构健康监测、设计验证以及结构性能分析的创新技术专题18:不确定性方法在模型修正中的应用专题19: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新进展专题20:智能传感结构损伤识别专题21:海上风机动力识别专题22:结构隐蔽损伤智能检监测理论与技术进展专题23:钢桥疲劳监测与控制专题24:多灾害及其耦合作用下结构振动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
- 专题25:土木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专题26:结构健康监测、诊断与评估专题27:结构主动、半主动、被动、混合与智能控制 专题28: 结构风致振动及控制专题29: 大型工程结构的服役安全性评估及减灾控制专题30: 结构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方法专题31: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