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会场
专题组织者:林励 浙江大学;王文韬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陈冬冬 南京林业大学
超声感测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880年Pierre Curie和Paul-Jacques Curie兄弟首次发现压电效应。随着超声传感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渐发展出了电磁超声、激光超声等技术。近年来,相应材料和算法也逐渐向高精度、多功能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本分会场聚焦超声感测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生物医药、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压电/激光/电磁超声;
2.光声成像;
3.柔性超声材料;
4.超声传感算法;
5.声学超材料;
6.超声俘能;
7.超声感测的典型应用(土木工程、生物医药、文物保护等)。
专题组织者:李东升 汕头大学
专题组织者:徐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近年来,计算机视觉技术蓬勃发展。CNN/Transformer/CNN-Transformer融合等各种新颖神经网络模型架构层出不穷,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自监督学习/强化学习等先进算法不断推陈出新。计算机视觉正在以纯粹数据驱动或数据-知识-模型融合驱动的方式,给结构损伤识别、变形测量、系统辨识、健康诊断、三维重构、渲染建模、自主巡检、导航决策及其大模型与智能体等研究领域的开拓创新注入了强劲动能,并已逐步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建筑等各类土木工程结构。本分会场拟针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结构健康监测与诊断这一主题,探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专题组织者:唐志一 昆明理工大学;贺景然 广东工业大学;
陈适之 长安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结构智能监测与可靠性评估迎来潜在范式转变。当前,专用小模型在细分任务中表现出高精度与良好的物理可解释性;同时,通用大模型的基础能力持续增强,未来有望支撑跨任务、跨场景的统一智能感知与评估框架。本分会场聚焦以大语言模型、可解释深度学习等先进人工智能方法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前沿探索,研究对象涵盖建筑、交通、市政等领域的各类土木结构,重点关注结构状态识别、性能退化建模、可靠性分析等核心问题。分会场致力于汇聚多学科研究者,共探AI技术与结构工程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路径。
专题组织者:吴杰 同济大学; 胡卫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专题内容简介:我国是超高层建筑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为了保障结构的安全、可靠,许多超高层建筑都安装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以实时监测其服役安全状态。然而,超高层建筑具有高度大、刚度柔、材料新、外形多变等独特结构特性,导致其响应信号波动大、环境干扰强,这成为现代超高层结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本专题以超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聚焦多源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参数识别、环境监测、响应估计、荷载反演、损伤诊断及性态评估等结构健康监测理论、技术与方法,同时探索数字孪生模型构建、动态推演与虚实映射等相关主题,助力超高层建筑结构的智慧运维。
专题组织者:戴靠山 四川大学;衡俊霖 四川大学;蔡亲霖 四川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新能源基础设施,如风电机组支持结构、光热定日镜结构、输电塔结构和波浪能发电结构等,在服役期内受到复杂的环境因素影响,尤其在极端条件下(如近断层山区、高寒地区、深远海区域)的服役安全性与可靠性挑战较为突出。为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需配套合理有效的智能监测、控制与运维技术。本专题聚焦新能源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前沿进展,围绕健康监测与检测、振动控制、运维管理以及结构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兼顾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诚邀来自相关领域的学者参与,共同探讨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与工程应用进步。
专题组织者:李宁 天津大学;唐贞云 北京工业大学;王贞 武汉理工大学
专题组织者:陈林 同济大学;戴军 东北大学;王梓骁 嘉兴大学
专题组织者:战家旺 北京交通大学;孔烜 湖南大学;史康 重庆大学;杨德乘 同济大学; 周军勇 广州大学
专题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向:
1. 风、地震、冲击荷载与车桥系统的耦合振动
2. 基于车桥耦合特性的行车安全性与舒适性评价
3.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车桥耦合系统识别与损伤检测
4. 桥梁服役性态车载智能感知技术与试验研究
5. 车桥耦合驱动的桥梁结构轻量化监测
6. 车桥耦合系统物理信息网络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组织者:姚忠达 淡江大学、浙江大学;徐昊 重庆大学;贺文宇 合肥工业大学;杨德乘 同济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庞大,桥梁作为其中的关键节点,其服役性能与健康状况备受关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量持续增长,车流密度不断加大,桥梁运营安全与行车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车辆与桥梁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桥梁结构安全和行车舒适度,因此深入研究车桥耦合振动问题,对桥梁设计、建造和运维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车桥耦合振动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建造与安全运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专题旨在探讨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聚焦研究前沿与工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议题涵盖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1.车桥振动理论进展
2.基于车桥振动理论的结构性能评估研究
3.基于移动车辆响应的桥梁健康诊断与评估
4.行车舒适度研究
5.人工智能在车桥振动研究中的应用
专题组织者:聂振华 暨南大学;贺文宇 合肥工业大学;张静 暨南大学;
袁冶 香港城市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已被证明可有效的识别早期结构损伤和潜在隐患,同时在车船撞击预警、涡激振动监测、承载能力和剩余寿命评估等多个应用场景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当前已有方法在工程界难以得到推广和普及的重要原因是造价昂贵。据统计,现有桥梁安全监测系统都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系统总造价约占桥梁建设总费用的0.1%-2%,如此昂贵的系统对于业主方来说实施困难巨大。再加上能耗大以及部署复杂,健康监测系统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局限性。针对此,本专题将研讨结构健康监测的轻量化技术,研讨如何通过轻量化理念和技术,降低系统成本,促进推广和产业化。探讨我国量大面广、关注度较低的中小跨径桥梁的健康监测轻量化技术。轻量化技术将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健康监测与评估,而且大幅度减少了传感器的部署需求,相比于传统桥梁监测方法,展现出了低能耗、低成本与高效率的明确优势,为桥梁健康监测技术在国中小跨径桥梁上的广泛应用建立基础。本专题研讨内容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轻量化健康监测软硬件开发
2.轻量化监测方案设计
3.传感器轻量化
4.监测数据轻量化
5.监测分析方法的轻量化
专题组织者:沈文爱 华中科技大学;石翔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专题组织者:陈隽 同济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随着大型公共建筑、交通枢纽及大跨度结构的快速发展,人致振动问题对结构安全性与使用舒适性的影响日益凸显。本专题聚焦人致结构振动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工程实践,诚邀相关领域研究者投稿交流。专题内容涵盖包括(但不限于):人致荷载的实验研究(如人群行走、跳跃荷载的实测与特性分析)与理论建模(包括单人与群体荷载模型构建);结构振动分析方法(如动力响应计算、振动舒适度评价);减振装置研发(如调谐质量阻尼器、耗能支撑)及减振效果分析方法(如数值模拟与现场测试验证)等。期待通过本专题汇聚创新成果,推动人致结构振动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应用。
专题组织者:彭勇波 同济大学;刘丽君 厦门大学;杨鸥 湖南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推进,海上风电正朝着深远海、大型化、柔性化方向飞速发展。然而,恶劣的海洋环境荷载(风、浪、流、冰等)、复杂的地质条件、材料性能退化以及运行荷载的时变性,共同构成了极具不确定性的外部与内部环境。这些不确定性严重威胁着风机支撑结构(如单桩、导管架、漂浮式基础)的安全性与耐久性,同时也对风机的正常运行和发电效率构成巨大挑战。因此,发展能够应对上述不确定性的高性能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与智能振动控制技术,对于保障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安全、降低运维成本、提升投资回报率至关重要。本专题旨在汇聚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工程实践经验。核心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1.荷载不确定性建模与荷载识别
2.先进传感与智能监测技术
3.结构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方法
4.先进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技术
5.数字孪生与智能运维
专题组织者:杜国锋 长江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的老化,以及高性能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对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要求日益提高。超声检测具有穿透能力强、检测精度高、对不同类型损伤敏感、可实时成像等优势,能够检测结构早期损伤,在结构无损检测和在役健康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专题旨在探讨结构超声无损检测与健康诊断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应用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推动其向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方向迈进,为保障重大工程结构安全、实现预测性维护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本专题研讨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相控阵与全聚焦成像技术
2.高温、高压等极端环境下的超声检测技术
3.空气耦合超声、激光超声等非接触检测技术
4.超声导波技术在大型结构检/监测中的应用
5.基于深度学习的损伤自动识别、分类与量化算法
6.超声图像与信号的降噪、增强与特征提取新方法
7.大数据驱动下的结构健康诊断与状态评估
8.实时在线超声检/监测系统设计
9.超声检测与其它无损检测方法的融合技术
10.高性能超声传感器设计与应用
专题组织者:赖志路 香港科技大学;汪家继 香港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在结构健康监测和动力学研究领域,近年来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方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及工程运用潜力。然而,传统数据驱动机器学习方法往往依赖大量的高精度数据集,因而通常需要成本高昂的试验或数值模拟。此外,传统数据驱动机器学习方法的预测结果往往缺乏物理方程约束,导致其难以学习得到结构或动力系统的物理本质,从而限制了模型的泛化能力。近年来,物理信息机器学习(Physics-informed Machine Learning, PIML)作为一种新兴范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它通过将物理方程、物理定律等先验知识与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模型结合,有效地缓解了训练数据短缺问题,增强了模型的泛化性及预测结果的物理合理性。
本专题旨在探讨物理信息机器学习在结构健康监测与结构动力学领域中的研究,涵盖理论与计算方法,及其在结构工程、地震工程、机械工程以及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的实践。我们将讨论的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基于物理信息机器学习的:
1.模态识别;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识别方法;
2.模型的更新与验证;
3.不确定性量化分析;
4.损伤识别与诊断;
5.响应预测与可靠性评估;
6.物理方程的发掘与发现;
7.动力学微分方程正反问题的求解方法;
8.微分方程解算子的逼近方法;
9.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融合的人工智能方法;
10.经典数值算法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数值方法。
专题组织者:滕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卢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胡卫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专题内容简介:结构健康监测在准确分析建筑和基础设施劣化过程中结构性能方面具有广阔前景。然而,为了分析结构安全和服役性能,结构健康监测面临着监测系统搭建整合、真实结构应用、以及从海量响应数据中提取结构性能指标的理论框架。该特别专题欢迎上述研究领域的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交流结构健康监测领域近年来的创新技术。该专题的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系统的搭建与整合、传感器技术、结构设计参数的验证、结构性能分析方法、结构安全性分析、结构损伤诊断及识别、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真实应用案例、数据融合与优化。
专题组织者:黄斌 武汉理工大学;翁顺 华中科技大学;吴志峰 武汉工程大学;陈辉 武汉理工大学;李佳靖 武汉工程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随机有限元方法作为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中重要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可靠性分析、安全评估和模型修正等工作。其中,摄动方法和基于伽辽金的方法,PC及GPC方法,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解决工业领域的随机问题。然而,为了实现更加复杂结构模型的随机静动力分析,高精度、高效率的随机有限元方法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因此,此研究方向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
模型修正是结构健康监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当考虑结构建模和测量数据的不确定性时,随机模型修正不可避免。为了解决随机模型修正问题,贝叶斯方法是比较经典的方法之一。同时,随机有限元方法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该方向是当前结构模型修正研究的热点,在实际结构健康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专题研讨会旨在为学者、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以交流最新的研究进展,促进随机有限元方法领域的合作和创新。期望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了解不确定性方法在结构健康监测中求解逆问题时的成效。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随机有限元法的最新进展
2.静力与动力随机计算方法
3.结构工程随机力学中的数学方法
4.为解决有限元计算耗时问题的代理模型
5.随机有限元方法在可靠性分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6.随机模型修正
7.模型修正与结构健康监测
8.结构健康监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9.模型修正中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
10.数据驱动的模型修正方法
专题组织者:淡丹辉 同济大学;葛良福 香港理工大学;徐斌 郑州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视觉的发展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带来了新机遇,解决了传统方法中数据不足、鲁棒性差和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本专题将展示该领域的前沿成果,包括视觉检测、损伤识别、物理约束机器学习、多源数据融合与数字孪生,以及移动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旨在推动智能化、低成本和可扩展的桥梁健康监测体系发展。
专题组织者:艾德米 华中科技大学;李连杰 大连理工大学
专题组织者:王迎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梁焌 厦门理工学院
专题内容简介:本专题涵盖(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
1.海上风机结构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及应用;
2.基于结构动力响应的海上风机状态识别、损失识别;
3.海上风机结构动力荷载(风荷载、浪荷载等)识别等。
专题组织者:王浩 东南大学;李胜利 郑州大学;李丹 东南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桥梁等基础设施结构在长期服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损伤累积,其中,疲劳裂纹、锈蚀、断丝等局部隐蔽损伤的精准识别与提前预警仍是结构健康监测领域面临的难点之一,对于工程结构的安全智能绿色运维至关重要。近年来,声发射、超声、冲击回波、振动声调制等无损检测与监测手段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交叉融合下迅速发展,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基础设施结构的隐蔽损伤诊断。本专题旨在邀请专家学者分享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技术进展和创新应用,涵盖但不局限于以下具体方向:
1.钢结构疲劳裂纹损伤识别
2.混凝土及其组合结构损伤诊断
3.钢索腐蚀疲劳及断丝预警
4.服役环境噪声干扰下的损伤识别
5.复杂空间结构损伤精准定位
6.智能算法赋能的无损检测
专题组织者:叶肖伟 浙江大学;苏有华 西安交通大学;金涛 浙江工业大学;丁杨 浙大城市学院
专题内容简介:
1.疲劳荷载识别与不确定性建模;
2.钢桥疲劳机理与损伤演化模型;
3.数智化传感技术在疲劳监测中的应用;
4.钢桥抗疲劳性能提升技术等。
专题组织者:鲁正 同济大学;荣坤杰 华北电力大学;王宝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题内容简介:在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结构振动控制技术是减小地震、强风、冲击等荷载及其耦合作用下结构振动响应的有效手段。本专题将涵盖多灾害及其耦合作用下结构振动控制领域的广泛议题,包括但不限于结构振动控制的基础理论、主动与半主动振动控制、被动控制与混合振动控制、结构减振(震)与隔振(震)、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
专题组织者:郅伦海 合肥工业大学;周康 广州大学
专题组织者:陈波 武汉理工大学;肖祥 武汉理工大学
专题组织者:杨宁(福建理工大学)、辛宇(合肥工业大学)、范高(广州大学)
专题简介:结构损伤的精准识别与状态的可靠评估,是实现结构健康监测与智能预警的核心挑战,也是该领域长期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先进传感技术、信号处理方法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交叉与融合,结构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方法正朝着高精度、智能化与系统化的方向迅猛发展。为促进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本专题旨在汇聚该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为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平台。征文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
1. 基于振动的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方法;
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中的应用;
3. 传感器优化布置与数据融合技术;
4. 数字孪生与模型修正方法;
5. 损伤识别与状态评估的工程应用(桥梁、建筑、风电结构、海洋平台等)。